
近年来,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,政府也大量投入补贴资金和优惠政策,但补贴规模扩大导致财政压力增加,无法继续支持巨额补贴。因此政策转变是必然选择,以平衡国家财政,滥用补贴导致部分企业依赖补贴富裕,忽视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,这不公平也阻碍产业链发展。
尽管新能源纯电车发展迅猛,但仍存在诸多问题,如充电时间过长、续航不足、低温启动与操控安全、碰撞易燃,以及电池回收和车辆残值低下的问题,因此,对纯电车企业来说,这一政策信号可能令其有些担忧。
据悉,从2023年1~9月国内新能源汽车起火案例中,停车状态非充电起火占比31%,行驶中起火占比37%。这是新能源车面临的一个问题。其中,纯电动车起火170起,占比82%,PHEV(含增程)起火29起,不确定起火8起。
纯电动车起火比例更高,这就说明电池安全仍然存在问题,车企目前还偏离了底层安全和电池续航等短板问题的解决,这也难以形成技术壁垒。要解决纯电车的烧车问题,需要时间,过度支持纯电车可能导致车企只关注政策红利,而不是解决当前的问题。
同时,最近工信部等七个部门发布了《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(2023—2024年)》,提出稳定燃油车消费,鼓励发展混合动力和低碳燃料技术。
政策层面提出“稳定油车,发展混动”,意味着政策不再偏向纯电车,让市场回归市场化,纯电车竞争回到正确轨道上,实现稳健发展。
如果在前期过度拉销量,产品不足完善,对整个行业不利,购买存在各种问题的电车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口碑,导致消费者不再选择电车作为第二辆或第三辆车。
例如,高速公路已形成共识不适合纯电车,遇到节假日高速堵车时,纯电车排队充电会面临大麻烦。每逢节假日,会有买纯电车后悔的声音,给新能源留下不好的初期印象,这种产品短板会影响消费者后期选择。
根据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现状来看,油车保有量庞大,并且能够促进消费。加油本身就存在一桶油半桶税的说法,其中包括增值税、教育费附加税、购置税、牌照税和养路费等税收,这实质上是油车在供养电车。
可是电车一直以来都受到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,但对拉动经济效果的贡献相当有限。电车占用了购置税减免、绿牌等许多好处,却没有相应的税收负担。
在这种情况下,许多电车企业都在亏损,顶尖电车和电池企业缴纳的税收不足以弥补行业补贴的巨大差距,如果油车市场份额逐渐减少,那么电车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却没有做出相应的税收贡献,这对国家税收和经济发展是不利的。
根据业内提供的数据显示,主要生产燃油车的吉利去年缴纳的税款高达473多亿,几乎是多年来一直占据榜首的比亚迪(2022年185亿)的2.5倍。而大众旗下的一汽大众缴纳的税款已超过400亿。
如果继续让油车来供养电车,对国家税收和其他方面造成的压力将非常大。油车的各种税费和养路费本身创造了更多的税收,推动了许多上下游行业的就业,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。
然而从长远来看,纯电动车、混合动力车和燃油车三者都不能忽视。但政策上不能再过度偏向纯电动车,而是要适当地拉拢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。否则,在纯电动车的产品力没有真正完善、市场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下,进军海外市场将面临困境。
